最近,“自然”这个词总是在各种情况,各种场合下被提及。我认为是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已经彻底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更多的转而追求自我价值的提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于是人们打着改善生活素质的旗号,不断地生产制造各种所谓的“智能化”产品。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在各种大的,小的电子屏幕里看到自己想看的“大自然”,通过这些智能产品,人们可是足不出户也能领略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但是,我很想问问大家,你看到了,听到了,那你感受到了吗?离开屏幕,闭上眼睛,你还能回想起那些风土人情吗?而且,既然你是为了领略大自然,提高生活质量才生产了这些产品。但是你又知道,你生产出了“二手的大自然”,却在无形之中破坏了真正自然的自然吗?
感知自然,真正的走出去。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就如我们最容易忽视的阳光,天空,大地的泥土,这些看似最平凡的,却蕴含着一股简单的魔力。绚烂的阳光,湛蓝的天空,飞机划过天空的声响,不同颜色的泥土在不同的时节散发出不一样的味道,雨后的润湿青草味,炽热阳光下似乎是灵魂被烤焦般的焦味……这一切的一切,你都无法简单的通过电子屏幕去感受到,这鲜活的感觉,这股生命力,都在召唤着你,扔下手中的屏幕,迈出你的步伐,走出去,亲身拥抱你的“母亲”!
感知自然,保护自然。为响应国家建设精神文明的号召,为建设生态城市,各地方政府都纷纷用金钱堆砌起一座又一座的公园,一个又一个的人造山水景观。感觉上是城市更美观了,多了更多的生态绿色,可是这也只是一个“二手的大自然”,“人造的大自然”。总是会缺少那么一股真实纯粹的生命力。而且,大家又可知道这无生命的自然产出的背后又是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为了人造一个公园,就必须把原来的土地铲掉,为了有更多空地,一座又一座秀丽的山被推倒,各种人工材料污染了土地,河流。换上了用水泥砌出来的假山,引来污水做瀑布。脚下踩着的是各种化肥料养着的人工草坪,或者彩砖地……这一切的一切都背离了最初。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无形中伤害着我们的“大自然母亲”。希望真正的去感知自然,前提是大自然还“活着”。那么我们要做的最基本就是爱护她,保护好她。真实纯粹的才是最美好的。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大自然似乎很远,那是因为你蜷缩在屏幕前,走出去感受的也是二手,人造的自然。大自然似乎很近,因为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条缝隙里,你需要自己感受,需要保护它的原色。